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浅谈《太上感应篇》的劝善思想

成润磊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南宋时获官方重视,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宋理宗在卷首亲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准确地阐述了《感应篇》的劝善思想。此后,影响广泛,并流传至今。道经称:《感应篇》是太上道祖金口宣说,道祖大慈大悲,为劝诫世人断恶从善,开示天道好生之理,而启迪世人敬畏之心。道祖以“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说教化人们从善。以下我就《感应篇》的劝善思想与大家一起交流。
“太上”是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指示我们不可以疏忽天道,要认真的去体会天道,也就是天理,顺乎人心,而去奉行的意思,所以叫太上。而什么是感应呢?感,就是感动,应就是报应。人以善恶感动,天必有福祸报应,这里的感应就是指善恶报应。由天、地、神、鬼、根据世间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于相应的奖惩。我们经常看到生活中有的人一生平安,而有的人却灾难重重,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应验了《感应篇》开篇的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意思是说,任何人的一生祸与福是不会无缘无故找上门的,都是由人自己找来的,就如同影子是紧跟着你自己的身体而来一样的,祸福是随着你的善恶而来,身子歪斜就如同恶,其影子也必然是斜的,身正就好比是善的,其影子也必然是端正的,俗话说的好“身正不怕影子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例子太多了,我就讲一个最近看到的一则报道:在大地震时,一个村里的人都往山上的一座破庙里去躲避,其中有一对父子突然想起山脚下有个老人,家里人都外出打工了,于是他们连夜下山,把这个老人转移到临近的另外一个山头上,第二天,天亮了,这对父子一看,惊呆了,对面山头的破庙不见了,昨夜山体滑坡,庙里的人都被埋在泥石流里了,这对父子因为要转移这个老人,在大难来时,逃过一劫,他们的爱心,救了别人也同时拯救了自己,这是前年汶川大地震中,一个真实的实例,讲到这里,不知大家都有什么感想?当时,我看到这篇报道,我的心震撼了,使我更加坚定了“善人自有善报”这个信念。
《感应篇》接着指出人要长生多福,必须积德行善,。并列举了26条善行和170条恶行作为扬善避恶的标准,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一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作结。俗语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了解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才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道承负”的深义。种善因一定得善果,种恶因必定免不了恶报。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也是讲感应的道理。
讲到这里,我想起最近亲眼看到的一个事情,在杭州西湖边上的岳王庙里,一个学生指着秦桧等铁铸人像,问他的老师,“为什么这几个人反剪双手,面对墓碑而跪者呢?”老师答“因为他们是坏人,杀害了我国的民族英雄”。众所周知,恶人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道“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几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老百姓就建了岳飞庙,为了惩罚坏人也为了警示世人,百姓特地把秦桧等四个坏人,让他们永久的跪在岳飞前面,墓阙上有这样一对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青山因为埋了忠臣的尸骨而感到荣幸,而白铁却无辜的,被用来铸造大奸臣,楹联写的多生动,连白铁都有人性,知道了羞愧之心。据说到过岳王庙的人,都会用绳索鞭打秦桧像,岳飞死后,长时间没有人敢说自己姓秦,我想,从那时到以后,也没有人会起秦桧这个名字,真可谓是遗臭万年了。真应验了一句名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感应篇》还教化我们“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意思就是,天地之间有专门负责记录人们过失的神灵,依照人所犯过失的轻重,以剥夺他们的享寿的时间,算减便会贫穷虚耗,经常碰上忧患,别人都厌恶他们,刑罚灾祸老跟随着他。吉祥却避开他,恶星临头,降下灾难。寿算被剥夺完了死亡便到来。而所说的夺算,就是一算是三日,就是说若犯过失夺一算,便是减少三天寿命。比算大一级的,还有纪,一纪合三百日。大错夺纪,一纪减少三百天寿命。既然人的一言一行乃至于一个念头,都有神明监督。那么,决没有一种欺骗天地神明的办法,作恶也许能骗人,却决不能骗神。所以《感应篇》号召我们,应该做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善功”。
《感应篇》主要以因果报应的说教宣传伦理道德、劝人从善去恶,其中所提倡的忠,孝,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等思想,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对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与道德建设,对社会的伦理建设与和谐稳定等诸方面有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宫观之时,《太上感应篇》的宣传与提倡,可以更加深入人心。我们衷心希望各位有道之士、修道之人、善良的大德,感太上法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责任编辑: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