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豪
《太上老君日用妙经》包括《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和《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两部经。从这两部经的经名其实就能看出一部经对内,一部经对外。通读几遍经文后,大家都应该能明确地看出《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主要讲的是内丹学,而《外日用妙经》看似是一部劝善类经典,其实不然。《外日用妙经》如果不看经名,单独拿出来,那么这部经典是劝善类经典,但是这部经经名与《内日用妙经》正好成对,并且《外日用妙经》收录于《道藏》洞神部本文类,那就不能草率地将它归于劝善书。
我们拿劝善书的代表《太上感应篇》与之做对比。《太上感应篇》中就写的很清楚,你做什么是行善、做什么是积恶、你行善会怎样、你做恶会得到什么惩罚,你做多少善能证什么仙、你做多少恶会夺你多少纪算,这在《太上感应篇》中都把你安排的明明白白。再来看看《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全篇除了最后两句,都只是在告诉世人要这么做,只有一个模糊的大方向,更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与《太上感应篇》有很大的不同。究其本质是因为这不单单是一部劝善类经典。
既然不是一部纯粹的劝善类经典,那么《外日用妙经》是什么类型的经典呢?这部经典需要结合《内日用妙经》一起来看,《内日用妙经》是内丹经,讲的是对内,自身内部修炼,相对的《外日用妙经》讲的是对外,自身的外在行为。同时《外日用妙经》为老君所传于世,开示世人该如何行于世。几个要点相结合,我们可以推断《外日用妙经》也是一部内丹经,但是它所传于世人的不是内丹如何修炼,而是在讲述内丹修炼得外在行为准则。《外日用妙经》和《内日用妙经》这两部经是相辅相成,单按照《内日用妙经》修炼内丹,没有《外日用妙经》外在行为准则作为约束是练不成内丹的,一个人恶行累累怎么可能修炼丹成,反之只依《外日用妙经》行事,没有《内日用妙经》作为内丹修炼支撑,只能说是行善,既是行善那还不如按照《太上感应篇》来做,更加明确、直白。当然,想要修成内丹,旁征博引,结合其他内丹类经典也是必然。因此,《外日用妙经》与《内日用妙经》相辅相成,两者地位平等,两部经共同组成了一套讲述内丹修炼的经典,它是《内日用妙经》所讲的内丹修炼配套的外在行为准则。
“敬天地”作为《太上老君外日用经》开篇第一句,作为内丹修炼准则的第一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引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敬天地”?“敬天地”为什么是修炼内丹的准则?
天地在道教无论是思想、文化、外修、内练、周易、斋醮等等各各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你都找不到道教哪个方面是不涉及“天地”的。如果要点面俱到地讲解“天地”,怕是讲个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所以我将其提炼、精简,只讲与《外日用妙经》有直接明了关联的部分。
以《外日用妙经》的语境来看“敬天地”是一个行为,“敬”是一个动作,表尊敬、敬重之意。“天地”是一个对象。那么天地是怎么生成的,什么时候生成的。道是“先天地生”这在《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等等经中都有说明。《太上老君开天经》中则对道创造宇宙万物的过程做了具体描述:一开始是“未有天地之时,无阴无阳,无生无亡,无南无北,无形无象,无量无边,浩浩荡荡,自然空玄。”“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世界始分“洪元”,洪元之后为混元、百成。直至太初,太上老君从虚空而下,口吐《开天经》,于是“溟涬鸿濛,置立形象”,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从此始有天地。关于清气为天,浊气为地的描述在其他经典中也多有出现,如《太上老君说五斗金章受生经》。同时天地之间,万物各受一气而生,朴气而生山石,动气而生飞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地可以说是道第一批所化的有实体的,有形有象的,这也铸就了,天地虽为自然的一部分,但在天与地构成的空间中,自然万物和人类才得以生息繁衍,这奠定了“天地”的特殊地位。光从我们生活在天地间和天地是道从无形化有行的第一批“象”,我们就应该“敬天地”。
天地虽然不可能突破形状而跨越“物”达到“道”的层次,却是特殊的物、道的某种体现。道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能“强为之名”正因为“道”不可言说的性质,老子运用一系列日常语词或具体形象,如素、朴、婴儿来作为“道”的某种体现。天地也或多或少地具有这样的特点。
《道德经》第七章中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长生”,就是“道”和“天地”都共有的一种特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仁”代表了价值判断中的正面价值,天地运行是自然的过程,不需要用价值判断来评价好坏,天地本身与道德原则亦没有直接的联系。“不仁”也是道的一种特点。
天地体现了无形无名的道的某些特点,天地作为有形有名的物,又可以与现实相对应。由此,天地与道的联系得以建立起来,天地也与一般的物产生了区别成为无形无名的道与现实可见的联系枢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从道说到人,又由人言至道,天地为枢纽。道不是物,不能用大小、多少来解释。道、天、地、人都具有重要性,虽然如此,但亦有轻重之分,人只有效法天、地、道,方能不辜负人的重要地位。在人体道、效法道的过程中,天地是重要的桥梁。天地虽然是物,却是物之“大”者,是最重要、最特殊的物,道为天地母,相对于其他的物而言,天地与道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也能更完整全面恰当地体现“道”。也正因为此,万物皆为道所化,为什么就天地那么特殊,被誉为万物之中最接近道的存在的原因。
道教认为透过天地,人们可以对大道加深理解,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状态; 效法天地,才能保证整个世界有序地运行。也是由此而来。
天地在人对“道”的效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天地处于道向现实的枢纽地位,天地成为人效法的对象。人所效法的也不再是现实中“天地”,更多的则是已经演化成了天地之道,即天地运行之道。
正是因为天地与道紧密联系,“天地之道”“天道”才能从不同方面体现“道”,并成为人应当认识、效法的道理; 天地仍是具体的“物”,与同为“物”的人相通,天地之道是具体的、可以实践的道理,可见,“天地之道”的具体化之所以可能,根本上在于天地与道、与物之间的双重联系,以及“道”与“人”之间的枢纽地位。那么天地作为“道”与“人”之间的联系枢纽,我们怎可不敬之。修炼内丹作为通往“与道合一”状态的一种方式,肯定也需效法天地,既然效法天地,“敬天地”当然是修炼内丹的第一条准则。
人修炼以天地之道为修行效仿的对象,其本质就是将自身比作天地来修炼,而将这一关系厘清的就是《阴符经》。经中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等等这些经中语句都明着暗着说着这个道理。素有 “万古丹经之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中当然也有许多相关记载。道教所炼之丹,乃宇宙天地元气之精华所成; 元气灵妙变化莫测,生天生地,生成万物,有其法则; 但元气抟之不得、视之不见、窈冥难睹,只能立表为范、推效符证,如此方能于鼎内合天地、阴阳之精华,产生神精之丹。只有让人体自身成为天地,才能奠量鼎器。所以“天地”对于内丹修炼有着其特殊的意义,那么修炼内丹的修行人怎会不敬天地,怎会不把“敬天地”作为修炼内丹的第一条准则。
综上所述,“敬天地”作为内丹修炼的第一条准则无可厚非,敬天地,效法天地,以自身比作天地,奠量鼎器才能成就大丹。
最后“敬天地”与“明道立德,正己澄心”又有什么联系呢?天地作为道与人的联系枢纽,向上明道,人必须要通过天地才能联系道、效仿道;向下立德,道也需通过天地才能人前显现,为人立德。人又了“明道立德”的憧憬,自然而然会向往之,随后发现达到“正己澄心”是“与道合一”的必然过程。所以人做到“正己澄心”,于是修炼内丹事半功倍,丹成超升,“明道立德”,与道合一。(责任编辑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