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豪珣
得道成仙,长生不老是道教的核心宗旨。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祖师,老子的养生之道是道教养生学说的理论基石。健康长寿是常人所追求的美好愿望。那么老子的养生之道与常人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
首先,养生之道要保持精、气、神,做到形神合一。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虫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第5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第42章)“载营魄抱一,能离乎?”(第10章)
这就是说,要象无私、无欲的婴儿一样,精气旺盛,阴阳调和,而不外泄。而贪图安逸和享受,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导致过早的死亡。道生万物,万物是阴阳和谐的统一体。 “抱一”就是指精气不能脱离身体,形神不能分离。万物是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的,魂和魄的结合便有了人的身体和生命,两者一旦分离,人就走向死亡。所以老子强调“抱一”,强调肉体与精神的统一。后来庄子在《庄子•庚桑楚》中发挥了老子这一思想,他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也就告诉我们,护卫、保养生命要注意精、气、神三者的合一。
其次,养生之道在于恬淡寡欲、清净无为。
常人保养身体、延长寿命主要是“益生”、“后生”。老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他主张超然名利,清净无为。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第75章)“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第13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第7章)“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第59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
世俗之人为了长命百岁,往往注重物质生活的追求。老子反对奢侈、浮华的生活,崇尚俭朴无华。“五色”使人的眼花缭乱,“五味”使人的味觉败坏,“五音”使人的听觉麻木失灵。如果一个最高统治者沉湎于声色犬马,不仅亡身而且要亡国。例如,《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商纣王荒淫、奢侈无度,结果落得引火自焚的可悲下场。作为作为周“守藏史”,老子是第一个以否定形式总结历史经验的哲学家。所以,老子借鉴历史成败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圣人 “为腹而不为目”,不要追求物质享乐,崇尚朴素的自然主义的生活。另外,在生命与名利的关系上,老子认为名利是身外之物,要抵制住外界功名利禄的诱惑。如金银珠宝等财物聚敛的越多,一旦出事就损失的越多。所以要知足,适而可止,才能保护好生命。可见,养生之道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超越世俗的名利之争,不要贪图荣华富贵等身外之物,要清心寡欲。只要这样才能“长生”。
最后,养生之道要遵守“道法自然”的根本原则。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1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第50章)
老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生命观,他强调的是“道”和“自然”。也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根本,人的生与死都是道的体现,不以生喜,不以死悲,皆因自然。世界上,长寿和短命的各占十分之三,都属于自然死亡。但是还有十分之三的因为“其生生之厚也”,即奉养过度导致了短命。东汉张鲁把“人”改为“生”字,直接突出了道教长生的目的。他说:“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道之别体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天地广大,常法道以生,况人可不敬道乎。” (《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2-33页)天因为能取法自然之道,能永恒存在。所以,人要取法自然,要大公无私,法道信道,才能长生。
(作者简介:陈豪珣,湖南东安县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27号楼406室,邮编 210093,电话13815878372电子邮箱chxnd@163.com
(责任编辑:dx)